对于基础较差的考生来说,在面对文章写作这一重要题型时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无从说起,有思维难书写。写作过程断断续续,缺乏连贯性。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日常积累太少,动笔太少;另一方面在于对材料的整合利用上做的不够。
一、材料之于写作
申论文章写作不同于日常写作,这一点是广大考生必须要首先树立的观念,其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材料。申论文章写作是对于材料主题的反映,这就提示我们,材料既是对文章写作的一种限制,同时又给文章写作留下了线索。
二、写作来源
日常的积累必不可少,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文章写作主题是否自己擅长直接决定申论考试成绩的高低。因此,如果碰到自己不擅长的话题如何去写作,这是广大考生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
第一,材料。8000字左右的材料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利用材料既可以使自己的文章最大限度的切合主题,又能够提高写作的效率。然而,很多考生经常犯两种错误,一种是脱离材料,天马行空,最终导致跑题或者偏题;另一种是将利用材料直接理解为抄材料,这同样是一种致命的错误。
第二,日常积累。这里的日常积累强调的是对于真题素材的积累。对于真题的练习是备考过程中必须要做的功课,可是很多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历年申论考试的材料,做题过程中大家都看过了材料,并且进行了理解,但是却没有对真题的材料作为素材进行积累,而是单独寻找素材,这样重复性工作导致备考效率低下。
三、如何利用材料
基本思路:审题——确定主题——确定相关材料——加工材料——形成答案。例如,2017年联考青海卷要求让考生结合对材料5中“但现在的时刻,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忙碌起来,而不是一直缅怀过去。”这句话的理解来写一篇文章。
审题发现,这句话的观点是需要我们忙碌起来。并且从文化、民族和国家三个角度切入,反对的是一直缅怀过去。既然确定主题是忙碌起来,我们就需要寻找相关材料。梳理材料发现忙碌在材料中直接涉及的精神可以转换为勤劳,因此,需要对涉及勤劳的的材料进行加工。
材料5第一段出现一个重要的观点:勤可致拙,并且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论证。因此,可以将这段话进行加工,运用到文章写作过程中的对策部分。
可以将材料加工为:忙碌起来,必须是经过思考之后的忙碌。如果在忙碌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思考,或者说陷入忙碌而没有时间思考,生活只会陷入越忙越糟的恶性循环。因此,忙碌绝对不是类似于无头苍蝇式的瞎忙,而是一种智慧式的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