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备考资料

首页 > 军转干 > 备考资料

文职备考|《诗经》考点汇总

甘肃华图教育 | 2021-03-31 14:06

收藏

文章页

  文职备考|《诗经》考点汇总

  纵观近三年的真题,《诗经》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所以有必要给大家盘点一下《诗经》的考点: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诗经》有六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无曰雅,六日颂。

  (一)风雅颂——音乐曲调名称

  《风》又称《国风》,共15组,是周代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160篇,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赋比兴——基本艺术手法。

  “赋”指铺陈直叙,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风·七月》)。

  “比”指比喻比拟,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卫风·硕人》)。

  “兴”指托物起兴,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

  真题链接一 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源头是()。

  A.《诗经》

  B.《楚辞》

  C.《古诗十九首》

  D.《乐府诗集》

  【答案】A

  真题链接二 先泰“诗”,或称“诗三百”,在( )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唐代

  【答案】A

  《诗经》的内容

  1.祭祀诗——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农事诗《七月》《臣工》《丰年》《噫嘻》《芣苡》《良耜》《葛覃》

  3.燕飨诗——君臣、亲朋欢聚宴享:《小雅•鹿鸣》

  4.怨刺诗——反映丧、乱、针砭时政:大雅中《民劳》《板》《荡》《桑柔》《瞻印》,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等。

  5.战争徭役诗: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采薇》,以及《卫风•伯兮》等。

  6.婚恋诗:《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子衿》《周南•桃天》《卫风·氓》《邶风·谷风》《唐风·葛生》。

  真题链接三 《诗经》中,描写故国之思的是( )。

  A.《王风·黍离》

  B.《小雅·鹿鸣》

  C.《魏风·硕鼠》

  D.《邶风·静女》

  【答案】A

  《诗经》的艺术特点

  1.朴实自然,抒情与写实统一;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3.重章叠句,加强了抒情效果。;

  4.四言为主的句式、丰富形象的语言,比较灵活;

  5.节奏鲜明,音韵谐恰,双声迭韵,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称为“风雅”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世继承。

  2.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我国诗歌沿《诗经》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3.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4.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章法句式,韵律语言,历代沿用,形成了中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真题链接四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国风·秦风·无衣》)

  请回答:

  这首诗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2)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及其含蕴的传统文化精神。(4分)

  【参考答案】

  (1)结构形式: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表现手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本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2)《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诗中蕴含着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是我国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文章页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