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道植被的含义及类别,能够说明植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联系实际,探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正确认识、处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强化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智利花海的图片,引导观看并思考: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除此美丽的花海景观呢?启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植被的含义与类别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教材总结植被的含义。
【师生总结】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森林、草原、荒漠、经济林、人工林等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尝试简单的分类。
【学生回答】天然林和人工林。
【教师总结】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过渡】那植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2.植被的形成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推测并探讨植被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植被从小株植物,不断成长为植被群落。
【教师总结】在新形成的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当水分、温度等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不断地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使得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然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
【过渡】通过植被的形成过程,我们了解到植被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他们又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呢?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光照条件的差异。
【教师总结】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属于喜光植物。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属于喜阴植物。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除了光照条件,还有哪些环境条件会影响植被?
【学生回答】气温和降水条件。
【教师总结】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综上所述,环境会影响植被的分布。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因此,植被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将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学校所在地的植被类型与环境特征等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并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