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华图事业单位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唐代科举制”。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唐朝对秀才要求特别高,结果士人很少应试秀才,不久秀才一科就废罢了。此后“秀才”遂成为对一般读书应举者的通称。明经、进士二科在唐代科举吸引了最多的考生。
明经起源于的汉代,唐代“明经”科考试各部儒家经典,此外还包括《老子》。明经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经典,而是分为明一经、两经、三经、五经四个级别。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规定明经考试加试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为进士科加试帖经、杂文,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制。(此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策试应试者的文学才华。)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远射、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摔跤、举重等。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唐代制科科目多达一百多个,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等等。应制科试者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科举及第者,现任或罢任官员也可参加。
考试过程
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而各地乡供举人的“发解试”都在头一年秋天举行。此后,地方上的“秋试”(秋闱)和京师的“春试”(春闱)成为历代科举沿袭的定制。
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乡贡每年十月随地方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特产一起解赴朝廷,称为“发解”。州县预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唐朝各种官办学校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此外还有专门性质的律学、算学、书学等。唐朝各地方也设有官立的府学、州学、县学等。
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主持科举的官员称为“知贡举”,通常由礼部侍郎兼任。唐朝科举放榜通常在二月。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第一名称为状元。
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们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喜庆宴席、打马球接踵而来,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宴、关宴、雁塔提名……公私各方也乐于为这些庆宴慷慨解囊。
刷题巩固
【例题】下列关于唐代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唐代设有专门考数学的科举考试科目
B、唐代最主要的科举科目有明经科和进士科,其中进士科难度更大
C、唐玄宗将诗词歌赋定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D、在始于唐太宗设立的殿试中,取得第一名的被称为“状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 项正确,唐代科举的常科中,除了最重要的进士科、明经科外,还有其他一些科目,其中明算科便是古代算学专业的考试,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数学。
B 项正确,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同时也增设了科举考试的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查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明经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有望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因此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C 项正确,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D 项错误,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但殿试不是“始于唐太宗设立”,而是由武则天首创。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原文标题: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唐代科举制
文章来源:https://sydw.huatu.com/2023/0510/264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