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H.A.Murray)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40~50年代,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例如,大学生想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等,都是其成就动机作用的表现。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做出决策。
阿特金森将麦克莱兰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期望—价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一般而言,任务复杂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少),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就越强,所以P与I存在着互补关系,即I=1-P。
然而,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Ts);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Tf)。因此,上述成就动机公式根据其方向的正负,可分别表现为:Ts=Ms×Ps×Is,Tf=Mf×Pf×If。其中,Pf=1-Ps,即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则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样,个体追求某一目标的总动机强度T就是由Ts和Tf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T=Ts+Tf=(Ms×Ps×Is)+(Mf×Pf×If)=[Ms×Ps×(1-Ps)]+[Mf×Pf×(1-Pf)]=[Ms×Ps×(1-Ps)]+[Mf×(1-Ps)×(-Ps)]=[Ms×Ps×(1-Ps)]-[Mf×(1-Ps)×Ps]=(Ms-Mf)×[Ps×(1-Ps)]。
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如果Ms>Mf,则T为正值,而且当Ps=0.5时,动机强度最大;如果Ms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是,虽然成就动机对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但也不能片面地只讲个人的成就和个人的自我提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价值,把追求个人成就和追求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并使个人成就服从于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
【习题再现】
1.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避免失败者一般会选择的任务难度是( )。
A.最低 B.中等 C.最高 D.最高或最低
【答案】D。解析: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有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一种称之为力求成功;另一种称之为避免失败。求成型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喜欢选择有50%把握的、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通过完成任务提高其自尊心,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避败型的人倾向于选择或者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的任务,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故选D。
A选项,最低,是避免失败者一般会选择的任务难度之一。与题意不符。
B选项,中等,求成型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与题意不符。
C选项,最高,是避免失败者一般会选择的任务难度之一。与题意不符。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2.阿特金森提出了有名的成就动机理论模型:T=M·P·I,在他的理论模型中,主要包括的因素( )。
A.成就需要 B.期望水平 C.意向 D.诱因价值
【答案】ABD。解析:阿特金森从理论上推断出,有三种变量影响个体追求成功的倾向,即成就需要、期望水平以及成功的诱因值。
A选项,成就需要,指成功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
B选项,期望水平,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C选项,意向,指对待或处理某事物所表现出的反应倾向。为干扰选项。
D选项,诱因价值,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
ABD均与题意相符,选项C为干扰选项。故本题选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