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人家的孩子都会讲英语故事了,你的孩子呢?”“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铺天盖地,不仅充斥着公交地铁车厢、街头巷尾的广告牌,在手机、电视机上也呈“霸屏”之势。
2021年7月13日教育部培训监管司的首个动作政策和精神,强调加大落实双减工作及整顿力度,以“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工作思路,给教培行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提出观点】
2020年,仅在线教育的课外辅导机构就投入投入大量资金用来做市场宣传。无处不在的教育焦虑“攻击”之下,校外培训打得火热,市场庞大,不少机构赚得盆满钵满。校外培训机构本应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如今在城市里却几乎覆盖所有学生,人人趋之若鹜,大有再造一个“教育体系”之势。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校外培训机构的种种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原因分析】
1.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国家出台为校内减负的政策,使学生放学时间提前了,意味着给了家长更多支配孩子学习时间的机会。
2.家长的教育观念。部分家长过于追求“抢跑”“速成”,要求孩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长跑;有些人攀比心切,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普遍陷入“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习”的囚徒困境恐惧。
3.教育评价标准单一。教育评价权力过度集中,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定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绩效的标准,标准单一,难以综合反映学生各方面能力。
4.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学校之间不均衡,学校内部活力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客观上迫使家长和学生产生对“好”学校的需求,而现有入学体系中,特别是中考和高考中,分数依然是进入“好”学校的“硬通货”或“刚需”。
5.培训机构的大力营销。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利用家长希望子女有出息的心理,精心制作宣传文案,内容无外乎反复强调,孩子成才就必须一路读名校、拿高学历、取得领先于他人的成绩,大肆渲染教育竞争。
【危害分析】
1.商业化、市场化过度。培训机构收费标准高,增加学生家长教育负担,增加生活压力。
2.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妨碍正常教学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产生剧场效应,促使更多学生寻求培优、超前教育,教育培训市场的无序发展加重了社会教育焦虑情绪,渲染了学业竞争的氛围。
3.造成校内优秀师资流失。校外培训机构丰厚的报酬诱使一些学校辛苦培养的骨干教师纷纷离职,投身于线上、线下的教育辅导,人才的流动让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
4.校外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标准缺失,教师队伍不稳定,许多培训机构老师没有资格限制,缺少培训资格,培训课程缺乏标准,服务内容不够明确,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家长对培训效果不满意。
5.功利性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外教育培训挤占了学生大量课余时间,增加学业压力和负担,与国家、学校的减负政策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将孩子练成“做题机器”,加剧教育“内卷”的严峻现实。
【问题分析】
超标超前培训等违规办学行为是污染了基础教育的“水塘”,违规营销行为则是污染了基础教育理念的“水源”,使得功利教育观大行其道,加剧整个社会的恶性教育竞争。
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野蛮生长,乱象层出不穷,成为治理的顽瘴痼疾。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缺乏资质、超前教育、价格虚高、虚假宣传;有的在营销中打出“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的口号,制造焦虑;还有的贩卖诸如“全脑开发”“三维平衡”甚至“量子速度”等概念,利用家长一知半解的心理赚钱牟利……不仅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严重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违背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
【提出对策】
1.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分数至上”导向,优化整个教育运行体系,改进评价标准,以更高的标准实现学校间的均衡,提升学校的活力与效能,从根本上减少家长和学生对“提分”的需求。
2.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从供给端入手,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校内“吃得饱”“吃得好”,向课堂要效率,只有不断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激发办学活力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
3.解决好“课后三点半”问题。通过购买服务、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保障课后服务开展,延长在校时间、完善校内托管,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阔视野、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将课后服务正式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可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适当收费为原则,把部分校外培训资源整合到校内,纳入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学校场地、人员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服务,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此外,有关部门也不妨协同起来,整合少年宫、科技馆、美术馆等教育资源,建立一个公益性的校外教育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完善线上、线下多种教师教学交流机制,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激励学校和教师依据各自的实际,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能和质量,要以教育效果为衡量标准,不折不扣地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刚性要求。
5.引导培训机构校正自身功能定位。从学生成长发展全局、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教育培训向服务学生多样性学习方向发展,不再进行义务教育课程内容的强化培训,而是将学习诊断、针对性服务、学生志向生成、社会实践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
6.加强审查管理校外培训乱象。设立专门机构对校外教育培训开展监管,在规范培训机构具体办学行为的同时,还必须对校外培训机构广告、营销加强审查管理,从而为家长和学生松绑,缓解被人为制造和放大的教育焦虑,遏制过度膨胀的校外培训需求,让基础教育的“源头活水”更加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