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作为公共文化领域的一项重点改革任务,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探索在各地先后落地,浙江嘉兴、广东东莞等地结合各自特点,建立起一整套体系。近年来,浙江温州对图书馆总分馆制进行了新的探索,大力推进城市书房建设,以其设计感强、环境优美、就近便捷、服务时间长等特色,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城市书房从浙江温州向全国延伸,上海嘉定、江苏扬州、河南洛阳、重庆南岸等地陆续出现城市书房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余座城市在落地推进该项工作,已建成1300余家城市书房,引领公共文化服务新风尚。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在中国,北至哈尔滨的果戈里书店,南至广州的方所,东至上海的钟书阁,西至贵阳的西西弗,如雨后春笋一般,数不清的城市书房正在融入城市血脉。不可否认,15年没有盈利的台湾诚品书店,让商业价值成为城市书店能否继续存在的重要考量。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一座城市书房带给城市的温度远在其商业价值之外,它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刻而触及灵魂的关于文化的思考。
【原因分析】
城市书房,为改善个人阅读状况架设“便捷的桥梁”。“城市书房”的成功,无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现代市民仍旧有强烈的阅读诉求,而满足诉求的却不止于传统图书馆,而是看能否创造符合他们心理期待的读书条件,能否营造满足他们阅读需求的书香氛围,能否提供提升他们满意体验的阅读服务。城市书房的确为淡化和异化的阅读困境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已经成为繁忙都市中,人们静心享受有知识、有温度、有情怀的公共阅读空间。
城市书房,为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安上“加速的按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房则是承载进步种子的文化圣地,如果这个书房恰巧存在于公共空间,则无疑是城市里最温暖的灯火,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和文明高地。这些“小而精”的城市书房,以其运营形式更灵活、服务模式更开放的特点,不仅满足了个体阅读需求,也通过感染和传播将良好的阅读习惯融入整个城市的日常。
城市书房,为涵养国家文化血脉插上“腾飞的翅膀”。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个长久的文化传承过程,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和语言是涵养国家文化血脉的重要媒介,而城市书房恰是让更多人可以在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对话中,将民族文化印记烙在炎黄子孙的脑海。读书可以明礼、养德、育人,在“城市书房”人们将自己所受的教育,远见卓识的品格,真正的利害关系,都化作对文化的执着追寻,这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的力量源泉。
【对策措施】
一、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好创意固然重要,但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也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城市书房也是如此,想持久地为读者亮起深夜的那盏灯,需要有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和运营方法。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成为弥补公共财政不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效的有效途径。
二、标准化管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各地将城市书房纳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标准。专门成立了分馆管理部和图书配送中心,全市所有城市书房建设都实行统一业务建设标准,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六统一”,即图书资源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工作人员统一培训、统一指导,服务流程统一规范、统一标准。